交配昆虫化石是了解昆虫深层记录中交配行为和生活史特征进化的不可替代的工具。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黄迪英研究员课题组近年来对缅甸北部白垩纪中期(距今约1亿年)的水黾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现在,他们首次展示了一群水黾交配的化石记录。
研究结果于 4 月 3 日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 B》上。
研究人员表示,交配实例在昆虫化石中尤其罕见,尤其是水生物种,因此限制了我们对跨地质时期相关行为策略的理解。
研究人员通过对化石水黾的功能形态和行为生态学进行综合分析,揭示了白垩纪水黾的交配行为和潜在的性冲突。
水黾目包括水黾及其亲属,它们明显适应在水面上运动、进食和交配。它们占据了广泛的生态位,包括淡水、沿海,甚至远洋环境。 gerromorphans特殊的形态和多样的行为已成为进化生物学、生态学乃至跨学科研究的热点,并为水面仿生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常见的鹿角鲨交配系统的特点是强烈的性冲突,表现为两性之间的交配斗争,以及一系列雄性行为,如骚扰、强制侵犯和恐吓,而雌性则抵制代价高昂的交配尝试。格罗莫芬昆虫的化石记录是有限的。例如,在法国琥珀中只发现了一种中生代的鳉科动物。
在本研究报告的标本中,有 7 只稀有稀有象鼩属 ( Burmogerris rarus gen.) 成虫。等十一月,由三对个体和一个成年雄性组成,以及四只可识别的水黾若虫被封闭在一块琥珀中。其中,有两对在交配时被捕获,较小的雄性骑在雌性的背上。
此外,两对和一只雄性似乎保存在琥珀上表面附近的同一层中。 “我们推测,体型较小的雄性稀有巨蜥不太可能有领地意识,但该物种在缅甸琥珀林中保持着较高的种群密度。”课题组付彦哲博士说。
使用共焦激光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进行的形态学研究揭示了新化石的原胫骨存在性别二态性:具体而言,雄性的原胫骨稍微弯曲,而雌性的原胫骨则笔直。此外,雄性 Protibiae 的最内边缘有 15-17 个不连续的钉簇,形成雌性 Protibias 所没有的梳状结构。
黄教授说:“通过将雄性的胫骨梳与相关的Veliidae科物种进行比较,我们认为新化石中特化的胫骨梳起到了抓握装置的作用,这可能代表了在斗争中克服雌性抵抗的适应。”
这些成对的化石可能代表了交配前斗争或交配后接触防护的一个阶段。雄性利用这种接触保护来延长交配时间,从而避免竞争。由于守卫可能导致雄性和雌性之间的交往时间延长,因此在交配过程中被树脂困住的可能性增加了。
研究人员建议B .稀有雄性更有可能主动寻找雌性,而不是采取静坐等待的策略。缅甸琥珀的新发现对于了解水黾交配行为的早期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对缅甸琥珀生物群古生态的深入了解以及对新化石的形态(包括身体大小、翅膀、腿和爪子)的分析,这项研究表明B.稀有物种很可能栖息在流速缓慢的小水体中,例如缅甸琥珀森林海岸附近的潮汐池。